有人称,莲雾是“注了水的铃铛”,脆甜多汁、爽口润喉。它在南方较为常见,北方人吃得较少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莲雾,更好地了解一下这种热带水果的营养价值到底如何。
长在树上的矿泉水
莲雾,又叫洋蒲桃、金山蒲桃、水蒲桃,有的地方也叫它甜雾、棉花果等,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热带常绿乔木果树。
莲雾这种水果原产于马来半岛及安达曼群岛,目前国外栽培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,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栽培。17世纪时,逐渐传入到中国,目前,广东、福建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和四川等地均有栽培。
莲雾在东南亚地区3~5月开第一次花,5~6月果实成熟,7月下旬开第二次花,8~9月果实成熟,12月还可开花结果。果实呈钟形,颜色鲜艳,果肉海绵质,略有苹果香气,口感清甜爽口,不过也有些莲雾味道寡淡,几乎没什么味道。莲雾单果重量一般为50~80克,有些品种可达到100克,更大的有300克。
在营养上,莲雾除了在补充水分以及抗氧化成分上有点优势以外,其他营养不是十分突出。
1、水分
我们平时吃的新鲜黄瓜,水分含量为92%,莲雾的水分含量高达90.75%,已与黄瓜十分接近,有人称它为“注了水的铃铛”“长在树上的矿泉水”,莲雾还有“水苹果”之称,啃上一个,那可真是补水又解渴。
2、抗氧化成分
常见水果的总黄酮含量一般只有3~36毫克/100克,有文献数据显示,莲雾果实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6612毫克/100克。并且,深红色和粉红色的莲雾还含有花色苷,这两种成分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,能帮我们身体抵抗慢性炎症,预防慢性疾病。
3、热量低
另外,莲雾的热量并不高,有数据显示只有40千卡/100克左右。而且莲雾还属于GI和GL双低的水果,它的GI值为67,属于中等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。即便吃2个莲雾(约128克),GL仅为7,属于低血糖负荷的水果,对血糖还是比较友好的。
所以,即便是正在减肥以及需要控血糖的人群也都能放心吃,可以在加餐时吃1~2个。
莲雾花也能吃
不仅莲雾能吃,莲雾花也很有食用价值。
莲雾花闻起来花香浓郁,在海南当地有用莲雾花泡茶饮用的习惯,莲雾花茶拥有独特的莲雾香,汤色黄绿明亮。
莲雾花的营养很不错,膳食纤维含量较为丰富,可达14克/100克,能帮我们促进胃肠蠕动,预防便秘,也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,对肠道健康有益。
莲雾花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259毫克/100克,这比我们平时吃的绝大多数水果都高,是橙子的近8倍。并且,莲雾花还是高钾低钠的食物,钾含量高达515毫克/100克,钠含量<5毫克/100克,这有利于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及正常血压,可调节人体内渗透压平衡,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。
另外,莲雾花还富含多酚类化合物,多酚的含量明显高于杭白菊、茉莉花和玫瑰花;总黄酮的含量为972毫克/100克,虽然不如杭白菊,但却高于茉莉花和玫瑰花,是茉莉花的3倍、玫瑰花的9倍。
不同莲雾品种有什么区别?
莲雾的种类很多,颜色差异较大,有深红色(大红色)、粉红色、浅绿色、白色。
1、深红色品种
果色好,但果形小、单果重量50克左右,口感稍有涩味。
2、粉红色品种
果色好看、果形大,有些单果重量100克左右,甜度和口感俱佳,比如“黑珍珠”“黑金刚”“黑钻石”。
3、绿色品种
果皮翠绿色,甜味最高,并且具有独特香味,比如“绿翡翠”“青钻”。
4、白色品种
果皮为乳白色,果形较小,口感脆甜,比如“越南白莲雾”。
除此之外,还有大果品系的莲雾,单果重量可达100~300克,果皮大多是红色,果实较甜,比如“泰国红钻石”“红宝石”“印度红”“南鹿一号”等。
莲雾如何贮藏?
多数研究认为莲雾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水果,一般都是在熟透了以后才会被采摘,采摘后呼吸强度大、代谢旺盛、衰老速度快,所以极其不耐贮藏。
如果贮藏方式不当,会出现褪色、腐烂、失水、果肉变绵软絮状等情况,不仅口感风味会变差,也容易腐败变质。
温度对莲雾采后耐藏性及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,在4℃条件下冷藏保存能延长莲雾的贮藏期,可以减少果肉颜色变化,较好地保持果皮色泽及其营养价值。并且保存莲雾的时候,先用纸包裹之后再用保鲜袋包装起来,贮藏效果会更好,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果实贮藏过程的失重,减少水分流失,保持较好的果肉硬度及果实出汁率,从而减缓莲雾果实的衰老进程,延长贮藏时间。
最关键的是,冷藏不仅能延长莲雾的贮藏期,还能让莲雾变得更好吃,口感更甜!这是因为莲雾果实中的糖主要为果糖(3.64%~3.91%),其次为葡萄糖(2.52%~2.74%)和蔗糖(0.23%~0.68%)。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具有冷甜特性,也就是贮藏温度越低,甜度越高。
在深入了解了莲雾这种热带水果后,我们发现,其实莲雾的营养价值不是特别突出,在补水和抗氧化成分上值得一提。如果有机会遇到莲雾花,可别浪费了,用来泡水喝,不仅香气扑鼻还很营养。
作者:注册营养师薛庆鑫
审核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/博士、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张宇
更多精彩内容,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。
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1.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任何法律依据。用户在使用本站内容时,应自行判断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,并承担相应风险。
2.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仅用于交流学习研究知识,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邮件或站内私信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。
3.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4.根据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》第十七条规定“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,通过安装、显示、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,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,不向其支付报酬。”您需知晓本站所有内容资源均来源于网络,仅供用户交流学习与研究使用,版权归属原版权方所有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用户本人下载后不能用作商业或非法用途,需在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,否则后果均由用户承担责任;如果您访问和下载此文件,表示您同意只将此文件用于参考、学习而非其他用途,否则一切后果请您自行承担,如果您喜欢该程序,请支持正版软件,购买注册,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。
5.本站是非经营性个人站点,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,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研究目的,并不贩卖软件,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及用途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