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路长嗟日暮,AI已有惊人句?
人工智能(AI)搞诗歌创作并不是新鲜事。在这一领域,早期AI大多依赖于简单模式匹配和规则设定,生成的诗句缺乏内涵和情感。但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,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,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、富有创意的诗句。例如,科学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技术,训练AI模型理解并模仿古典诗词的格律和平仄,甚至能够针对特定主题或情感生成的诗句。
更惊人的是,11月14日一项正式发表的研究称,读者已经无法可靠地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,而且人们可能更青睐AI的诗。这个有趣的现象,挑战了我们对于AI创造力的传统认知,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本质的新思考。
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,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。首先,他们邀请了1634位志愿者参与测试,每位参与者都收到了一组精心挑选的10首诗歌。这其中包括了5首出自文学巨匠之手的经典之作――比如威廉・莎士比亚、拜伦、艾米莉・狄金森和T.S. 艾略特等人的杰作;另外5首则是由先进的AI模型ChatGPT 3.5模仿上述大师的风格创作而成。结果令人惊讶:许多参与者错误地认为AI的作品是由人类创作的,反而对真正的人类创作持怀疑态度。
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这两种不同来源诗歌的态度差异,科学家又组织了第二次实验。这次,他们召集了696位新的参与者,要求大家从多个维度,如质量、美感、情感表达、韵律感及创新性等对诗歌进行评价。结果显示,当人们知道诗歌来自AI时,即便实际上那些诗是人类创作的,他们在大多数评价指标上的打分都会更低。相反,那些不知道诗歌来源的参与者,则更倾向于给AI生成的诗歌打出更高分。
科学家认为,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,AI生成的诗歌往往更加直接明了,易于理解和感受,而这恰好迎合了现代读者寻求简单明快阅读体验的需求。同时,读者又错将人类创作诗句的复杂性,当作是AI写作的不连贯,并且低估了生成式AI表现出的与人类的相似程度。
这个发现不仅展示了AI在模仿人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进步,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们在评判艺术作品时可能存在的偏见。
更多精彩内容,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。
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1.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任何法律依据。用户在使用本站内容时,应自行判断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,并承担相应风险。
2.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仅用于交流学习研究知识,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邮件或站内私信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。
3.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4.根据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》第十七条规定“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,通过安装、显示、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,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,不向其支付报酬。”您需知晓本站所有内容资源均来源于网络,仅供用户交流学习与研究使用,版权归属原版权方所有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用户本人下载后不能用作商业或非法用途,需在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,否则后果均由用户承担责任;如果您访问和下载此文件,表示您同意只将此文件用于参考、学习而非其他用途,否则一切后果请您自行承担,如果您喜欢该程序,请支持正版软件,购买注册,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。
5.本站是非经营性个人站点,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,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研究目的,并不贩卖软件,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及用途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