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绿色围脖”彰显中国智慧

【关键词】绿色阻沙防护带

【事件】前不久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,随着最后宽50米、长100米空白区被栽上树苗,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“合龙”。这是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,为防治荒漠化打开了新思路。

【点评】

塔克拉玛干沙漠,是我国最大沙漠、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,也是生态治理的难题——流动沙丘面积约25.84万平方公里,风速可达8级以上,年均降水量约50毫米,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……在这种自然条件下,阻止沙漠扩张,难度可想而知。

40多年来,新疆依托“三北”工程,在风沙危害区域累计植树7000多万亩。截至2023年底,沙漠周边已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。然而,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,还有285公里的空白区,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三大风口,风沙活动强烈,对当地群众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。尽管这里土地沙化程度更重、立地条件更差,但当地干部群众十分清楚,建设更美丽宜居的家园,必须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中的“硬骨头”。

鏖战沙海,如何干?因地制宜是关键。为了“锁”住沙漠,当地针对不同的沙地条件,分门别类采取措施。水资源条件好的地方,种上耐旱的植物;缺水并远离绿洲的地方,就用光伏治沙;如果既缺水,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,就用草方格“网”住黄沙。

治沙需富民。治沙过程中,当地也在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。在于田县,21万亩“沙漠人参”肉苁蓉2024年总产量预计达5万吨左右,助力群众增收致富;在和田地区策勒县,矿物质丰富的水库里养起了螃蟹,“养在沙漠的海鲜”已不稀奇……发展沙产业,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,才能形成防沙治沙的长效机制。

循道而行,方能致远。统筹谋划、因地制宜、以水定绿、兼顾生态与经济,形成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的系统治沙模式,给沙漠系上“绿色围脖”这一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才终成现实。

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的成功“合龙”,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次标志性胜利。它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治理上的决心和能力,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也要看到,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、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。从中长期来看,荒漠化防治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,增强“远远不够”的责任感,提高“继续抓好”的执行力,锲而不舍地提升工作质量,才能推动荒漠化防治取得更大成效。

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。拿出更加坚定的决心、更加科学的策略、更加务实的行动,我们定能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的新篇章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12月19日 05 版)

更多精彩内容,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。

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

(责编:李慧博、吴昊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玄机博客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

    暂无评论内容